255855675.jpgiCanStudio,《星粲对话》,第一期 [2019(1)]


王安石说:“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风光摄影师就是实实在在的有志者,他们风餐露宿、风尘仆仆,始终不忘初心,克服一切恶劣艰难的自然条件,孜孜不倦的探索绮丽壮美的自然风光。


本期"星粲对话",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两位优秀的风光摄影师:云漫(胡亦鸣)老师和Thomas老师,希望通过他们对摄影的专业探讨,给我们广大的摄影爱好者以及专业的摄影师们,带来更加国际化、全方位的视角,从而能更深入地思考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摄影理念。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一起交流关于本次对话的想法,或提出你有疑问的地方。


255855546.jpg

1

杰克兔(星粲主持人):

两位老师是之前就认识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认识的呢?


云漫(本期星嘉宾):

我和Thomas从来没见过面,算是神交吧,我是在图虫上很早就开始关注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我们也时常互动,我一些出版社的编辑朋友们也会常和我谈起他和推荐他。


Thomas(本期星嘉宾):

我也是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胡老师,当时是在摄影无忌上看到胡老师关于美国西部风光以及一些风光技术的帖子,然后后面我自己玩儿摄影之后也是在图虫上面经常看到胡老师的作品,所以说,今天真的非常高兴,能和胡老师进行一个关于风光摄影的交流。


那么胡老师除了风光摄影之外呢,以前还有没有尝试过其他的一些摄影门类?比如说人像啊、人文之类的。


云漫:

和多数人一样吧,一开始嘛就是什么都喜欢,人像也试过,街拍、风光、扫街,甚至城市旅游啊,等等等等,其实一开始和很多人一样我旅游片拍的很多,有段时间的话,有些旅游杂志还找我(拍),像欧洲城市旅游、美国城市旅游等等。


但是后来我慢慢的发现,那,我的个人兴趣还真的不是在这些方面。我是随着自己拍照越来越深入,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那种纯自然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呢,走向风光摄影这条路是必然的规律吧。


Thomas:

胡老师是从大学就开始玩摄影,那已经是非常长的时间了,那么胡老师在玩摄影这么长的一个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期,然后在这段时期,胡老师是怎么去克服、怎么去提高自己的呢?


云漫:

虽然是从大学开始玩摄影吧,但是因为一直没深入研究,我觉得这个过程再长也没用,10年,20年永远是在低水平的层次。


我认真开始玩的话,大概是十几年前,我那个时候工作很稳定了,我的大学终身教授(职称)也拿到了,并且买了第一部数码单反,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深入的开始玩摄影,现在算算也有十几年了。


这时回头看看自己的历程的话,成长还是蛮多的,确实有些时候碰到瓶颈,刚开始觉得好难啊,然后慢慢觉得自己就很不错啦。但是呢,以后你再静下来看,确实就是会遇到一个瓶颈期,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往上成长。


云漫:

我觉得我和一些目前最好的摄影师,比如说美国的Marc Adams、我的好朋友Jeff,经常一起交流交流很多摄影思想,和他们一起聊天和对话对我的帮助还是蛮大的,我会去反思现在走的这条路是不是该突破,该换一换了。


对我来说的话呢,突破自己的瓶颈期,一个是要多想,一个是需要谦虚,你不能总觉得自己是很好很好的。要知道,天下有很多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不管是年纪大的、老一辈的摄影师,还是年轻一代,都值得我学习。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的新的想法很多,再一个就是我也会经常跟全世界最顶级的摄影师去交流,去学习。


Thomas:

胡老师刚刚提到了Marc Adams,这位摄影师在国内也是非常热门,大家都很好奇胡老师是如何和Marc认识并且一步一步加深友谊。


还有就是胡老师在和Marc出去拍摄的过程中,有没有获得过一些收获,就是从他的身上发现一些去大家可以去学习的东西或者精神。


云漫:

说到我怎么跟Marc Adams认识的,是几年前我们有一个偶然机会,有个合作项目,本来想介绍个朋友参加他的摄影团,后来那个朋友有事没去成,后来我们聊到在阿拉斯加有个地方全世界都没有人拍过,他就提议说要不我们一起去探险。


所以我们第一次见面,跟他合作,就是我们去阿拉斯加那次。我们是乘直升飞机去寻找满意的地方,找到了就下去看看,不合适我们再继续飞继续找。然后找好就下去露营,露营的地方其实挺危险的,各种熊出没,还是完全彻底的无人区。


但是对我们来说收获很大,我们发现了一些全世界最好的、最有趣的摄影点。从我个人来说的话,我从他那里确实是学到很多东西。


255855661.jpg云漫


2

杰克兔:

所以两位老师,你们是否认同,你们自己乃至中国现阶段的摄影师的现代体系都引入自国外摄影师是吗?比如Marc Adams。我们是没有自己的风光摄影体系,需要去继承国外的体系,对吗?


云漫:

从体系来说的话,我觉得现在我们的风光摄影体系确实是以西方为主的,但摄影本身就是一个西方人发明的东西,所以这个倒没什么可说的。


不过也谈不上全盘引进,我们中国摄影师和西方摄影师也是有很多共性的,但是也有很多特性。


然后很多人说我的照片看起来像西方摄影师拍的,但也有人说我的照片还是可以看出中国摄影师的影子。


Thomas:

对于东西方的差别,我自己感觉可能西方的风光摄影师会更写实一些,因为风光摄影在西方最初是用来探索地理风貌的,他们很多都是一些比较写实的风格,包括对透视的应用等等。


中国的摄影师受到古代山水画、文人画的影响,会更多注重写意、意境。包括很早之前的郎静山,何帆等等,我觉得他们的作品其实都是以意境为主,对写实并不是特别的注重,这是我感觉他们区别比较大的地方。


云漫:

郎静山老师的集锦摄影可能是个特例,但是除他之外,别的摄影师的风格也好,技术手段也好,几乎都还是西方的东西。


就像是黑白意境这种类型的作品,比如英国的麦克坎纳,他的每张照片都很有意境,很有东方的风格,这个可能也是他在东方,特别是在日本,比在西方更受欢迎的原因吧。


255855662.jpg云漫


3

杰克兔:

所以,源头是因为我们华裔的摄影师的出发点是在讨好型人格?人格、性格造就了我们更需要获得别的人的认可,才会更关注夸张的、魔幻的风格?用来取悦别人对吗? 

两位老师对此是如何看待。


云漫:

兔爷说的那些魔幻夸张的风格,其实跟华裔真的没什么关系,当然华裔摄影师有很多喜欢(拍)这类风格,但是我们华裔摄影师也喜欢别的风格呀,而真正这些做得更多的是西方人,所以,这个可能跟华裔没什么关系。讨好别人、追求吸引眼球这种行为其实不分种族的。


Thomas:

兔爷觉得这个夸张魔幻的风格是因为讨好型人格,那么我个人不是这么看的,我觉得深层次原因还是国内整个摄影的宣传、教育,以及审美风潮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不光是风光摄影,在景观摄影里面,其实我觉得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我很喜欢的摄影师张克纯的北流活活以及山水之间的作品,在张克纯的作品发布之后,大家也是一窝蜂的就去拍那种景大人小退饱和的风格。大家拍的都是什么故乡啊、怀念啊、长江黄河啊,一片雾霾远远的站着一个人啊之类的。


我觉得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大家知道的太少,一种风格被引入到国内之后,大家觉得很新奇,就一窝蜂的全部去模仿这种风格。


国外的却是有很多不一样的风格的,而且国外的摄影师他也不会刻意的去模仿,而是会去做一些创新,造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Thomas:

因为国内大家了解的比较少,所以很多人就跟风,全部一窝蜂的拍这几种形式。再比如说胡老师介绍过北美的魔幻风,有一些加拿大的摄影师,引入了这种欧美的魔幻风,然后大家就一窝蜂的去模仿这种形式。拍城市建筑的时候,大家又一窝蜂的模仿那种ins风,像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教育、或者说推广的问题。


255855664.jpgThomas


4

杰克兔:

所以你们并不建议新手摄影师太关注别人给自己的赞?你们建议新手摄影师如何保持好自己跟社交平台的关系?既做到不流失认知度,又同时能开拓自己的风格,不被流量带坏心态?


云漫:

我们说到自媒体或者是社交网站,像是微信、图虫等等,确实会让图片的流通方便很多,但同时也造成一窝蜂的现象。


很多摄影师去追求点赞、追究吸引眼球的东西,这样自然也会造成风格的雷同,目前流行什么就拍什么,这是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尽量避免的。


Thomas:

关于赞的这个问题,我自己认为其实我们要辩证的去看。比如你发一张照片,赞如果比较少,可能有很多种原因,可能你本身还不太知名,那么你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还有就是可能你这张图片确实拍的不好,那就要分析下你哪里拍得不好,或者说哪里不符合大家的口味;


或者说你去做一些实验性、探索性的东西,那么可能大家确实不太理解你的思路和想法,那么你就会知道,确实可能是因为大家的不理解,但是你自己是正确的。


云漫:

我完全同意托马斯对被赞的这个事情的看法。


255855660.jpg云漫


5

杰克兔:

那么所以两位老师,对于摄影新手我有了个想法,他们是否可以跳过我们国内现阶段的所有环境,直接去接触国外的摄影师,像胡老师接触Marc Adams那样。


你们会建议新手这样直接打开国际视角,跳过国内的网络和现实环境去学老外的?既然国内很多摄影师都是模仿国外的,为何不跳过“中间商”,更直接的去学习源头呢?


Thomas:

我自己感觉摄影新手直接去接触、了解国外的摄影师,可能会遇到语言、网络以及其他方面理解上的一些障碍,那么现在包括我知道的Marc Adams以及Ted Gore等等,很多美国的摄影师大家都是从胡老师、从四光圈那里了解到的。


我自己也介绍了很多国外的摄影师到国内的,包括Marc Rive,Ben Thomas等等,因为我觉得我们需要去引进以及介绍国外的摄影师,多和国外摄影师接触,去真正的去认识这些摄影师,和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然后才能慢慢的理解他们的思路。


杰克兔:

“桥梁”这个概念非常好,消化后的信息可能会更适合国内的求学者。


云漫:

我同意托马斯的说法,很多时候咱们还是需要一个桥梁,来连接东西方文化,你想,新手直接去学习国外最新的一些东西的,就会有很多障碍,像是语言、思维方式这些方面。


而且很多时候国内顶尖的摄影师啊,包括新生一代的摄影师,我觉得已经不能说是中间商了,其实他们已经和全世界最顶尖的、最优秀的摄影师站在同一个层次上,大家都在往前努力,都在开拓新的领域,所以不能把这些人说成是中间商,说他们是中间商是很不公平的事情。


Thomas:

所以说我是觉得未来需要更多的国内的摄影师以及摄影机构去搭建这个桥梁。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摄影师会到中国来办讲座,来当中国比赛的评委等等。


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交流的形式,而且国外摄影师现在也是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市场,所以说我们其实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去引进更多的摄影师,引进他们的风格,然后更重要的是引进他们个性化的、创新的思维以及追求极致的精神。


255855659.jpgThomas


6

杰克兔:

提到这个桥梁的话,其实我学习到的很多概念,包括最开始的亮度、蒙版,景深合成、焦段合成等等,都是通过胡老师以及四光圈其他老师的介绍知道的。


那么我想问胡老师,对风光摄影的技术发展是如何看待的?技术的发展对风光摄影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是会让风光摄影更加大众化,更加容易去做、去玩儿?还是让风光摄影变得更难掌握呢?


云漫:

这些各种前期后期技术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是似乎并没有让摄影变得更加容易,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更难了,因为你作为新手来说的话,会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从前期技术到后期的技巧。


Thomas:

而且现在风光摄影技术的发展,不光是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的技术,甚至像胡老师很推崇的planit软件,在我们规划和计划选题上面就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随着现在的传播媒介的发展,一些杂志、书籍,会慢慢的从我们的历史中淡出。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通过公众号、图虫、微博来宣传自己的摄影作品。


像现在这种全面的技术发展,比如前后期、传播媒介等等,胡老师觉得这些技术的发展对摄影未来的趋势走向会有怎么样的影响?


云漫:

当然,刚才那句话是对初学者来说的,我觉得对于有一定水平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些新的技术确实可以大大提高大家出片的水平,比方说以前很多拍不到的东西,或者是曝光很难控制的场景,现在拍起来是容易多了。所以呢,我们很多刚刚开始摄影几年的朋友,都可以拍出相当不错的作品,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你刚刚提到的planit这个软件,确实会让我们的摄影计划做的更容易。不过这我们也得小心哈,也不要一窝蜂,否则的话很容易又出现雷同的事情,比方说以前看到那种很奇特的天文现象,像是月亮正好在某个山头,这种就很难,要碰运气。现在呢,网上铺天盖地的全是这种片子,也很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255855666.jpg云漫


7

杰克兔:

我经常给学生说,我在拍摄日出时可以出5~10个机位的构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不用浪费时间去用脚架,也几乎不用滤镜,全部靠后期,前期节省时间,提高出片量。两位老师赞同“后期节省前期时间”的观点吗?


云漫:

今天我们提到了好几次Marc Adams,我们再用他举个例子,我跟他在一起拍摄的时候也发现他很多时候连三脚架都不用,就是手持。


我知道手持说实话很难做到最好的画质,但手持有个好处,他快,在低机位的时候,特别是相机贴近地面的时候就特别方便,而三脚架可能花个两、三分钟才能调好,他可能几秒钟就好了。


然后他很多时候用f22拍,这样的话景深比较深,但是我很反对用f22,我写了很多文章去说f22画质很差,而且我也有用实拍去证明。


云漫:

但是我很能理解Marc的做法,因为他是职业摄影师,他的目的不是去印很大的照片,说实话他的团友告诉我,在店里看到他拍的照片,印刷质量还是很差的,你可以想象到用手持拍的照片画质不会很好。但他是职业摄影师,他是靠带摄影团吃饭的,他的目的是在网上扩大影响力,发的照片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角度越刁钻越好。


所以这个方式非常适合他,他选择用手持拍摄,快速拍摄,用f22拍,也不需要印大片。


但是有些摄影师不一样,比方说用中画幅的、大画幅的摄影师,追求的就是极致的画质,他绝对不会用这种方法拍摄。


其实也没有对错,你是职业摄影师,你非常清楚自己的自己的需求,如果你是顶高级发烧友,也会很清楚自己的追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杰克兔:

我感觉他们都是跟我一样,但我是纯粹因为懒,哈哈哈哈哈,我觉得胡老师说得很好,拍摄效率是我最看中的事。


Thomas:

关于脚架和滤镜,我同意胡老师的观点,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目的,他可能还是有不同的取舍。如果你真的是需要追求画质,那么肯定是要上脚架和滤镜的,如果你只是追求快速出图、出效果,然后就发到网上的话,那么其实并不需要对脚架和滤镜特别的在意,我觉得这是根据每个人需求和目的来选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习惯,只要符合自己的习惯,我觉得就可以了。


胡老师提到Marc Adams的做法,然后我自己和Max Rive以及一些西方摄影师出去,我也发现他们很多人都不是特别喜欢用三脚架。


Max Rive跟我出去,他都是手持拍摄的,他觉得不带三脚架会更轻便,更容易到处走动,去发现一些不同的机位,而且有了三脚架之后,很容易有个定式,就是站在那儿,然后就不动了,就不去探索、搜索一些新的角度。


他这一点和Marc Adams是非常相像的,但是这样的图片可能就只能发到网上,真正去看大图的话还是有一点瑕疵的。


Thomas:

包括Max Rive他的后期也是很有特点,他完全不用图层,我听说Marc Adams好像也是不用图层,就只用仿制图章,一种很古老的、过时的技术来操作。


我就感觉,可能国外的很多职业摄影师,他们可能并不关注器材,或者技术上的东西,他们可能对照片最终的一个呈现,或者最终的效果还是更关注一些,他对器材或者具体的技术,其实是忽略的,只要够用就行,只要够看就行,并不需要器材有多么多么的好,然后技术有多么的规范,有多么多么的现代。这个是我自己对他们的这么一个理解。


云漫:

确实,Marc Adams也是不用任何图层的,他只是仿制图章反复来修图,对他来说效率第一,因为他每年300天在外边儿,没有时间在电脑前慢慢看,总是在图层里快速的修图,你把照片放的很大,也许可以看出一些瑕疵,但是他的照片不需要放的很大,我觉得其实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就行,他现在这套流程就很适合他自己。


255855665.jpg云漫


8

杰克兔:

那这么昂贵的设备,并且限制多了,创作的效率就会降低,你们不担心经济价值产出吗?比如你用中画幅,托马斯用全画幅,我用手机拍摄,这也是我们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另外两位老师方便透露你们各自在器材上的投入资金吗?有多少自己花钱?多少是赞助或获奖所得?


云漫:

因为我不是很商业化,所以我跟厂家没什么合作,除了一两个镜头之外,我好像没有什么被赞助的东西。对我来说这样挺好挺好,我可以随心所欲一点,比如说,佳能不好换了,就换成尼康,过两天尼康又不好用了,佳能更好了,就又换回佳能了。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不用考虑厂商的意见。


而关于投入和产出,我觉得这是我作为非职业的风光摄影师的好处,我不需要太担心这个事情。但是职业摄影师就需要担心,对职业摄影师来说,器材够用就好。但是对我来说,我肯定是追求极致,我需要最好的。


Thomas:

关于器材的话,其实我自己的投入是比较少的,因为我很喜欢旅行,基本上我会把大部分的预算都用到去各个地方去旅行上了。


我从10年一直到15年都是用的尼康D90,一个apsc画幅的相机,之后是接近15年底的才换成了尼康的D750,也是一个中端的全画幅,然后2017年底的时候,和索尼达成了合作,才升级成了索尼a7r3全画幅的相机。


然后我自己现在用的器材,包括索尼a7r3以及相关的镜头,包括哈苏X1D及相关的镜头都是找厂商借的,大疆的无人机也是有和厂商合作,现在我自费购买的摄影器材只有一些小的配件,都是比较灵活的记录视频,以及拍摄一些小场面的摄影器材。


Thomas:

谈到器材的话,不知道胡老师对于器材和摄影的关系是怎么看的,因为以前大家都非常关注器材,甚至是只关注器材,但现在又有一些人完全不关注器材,觉得手机也能拍大片,手机拍一下发到朋友圈就已经足够看了,觉得没必要去买很好的器材。


对对这个器材和摄影的关系,胡老师您是怎么看的,对新手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云漫:

很多人说好的作品和器材其实没太大关系,确实,好的作品,如果是从构图、看色彩看,除去摄影师的想法和技术手段,可以说镜头后面的“头”更重要。


说起器材和摄影,我觉得他们是又相关又不相关。但是我们也知道哈,摄影的展现跟媒介有关,在小屏幕上看和在大屏幕上看,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在电视上看阿拉伯的劳伦斯,你可能只能看到故事的大概,但是你要想真正体会这个史诗般的巨作的话,你一定要去电影院,大胶片拍的影片投影到巨型屏幕上的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摄影也一样,我们看大画幅照片,会让你全方面的感受上到对构图的判断,这个跟小照片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主要是去看我们每个人拍照用来做什么,如果你的照片大部分是在网上流通的话,真是不需要很好的器材,一个普通的135全画幅相机就已经足够好了,但是如果你想将来把你的照片做成那种大型的照片展览,要给人一种很震撼的感觉,我们就需要用最好的设备。


Thomas:

对于摄影器材方面,我同意胡老师的观点,摄影器材可能对新手爱好者并不是特别的重要,但是对真正有创作需求、有输出需求的摄影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摄影器材跟你的输出媒介以及你的创作想法是非常有关的,有的摄影师,他会去创造一些带有情绪的作品,甚至要专门用一些特殊的相机,比如石棉的相机,或者化学火棉的相机等等,其实器材最终还是为你的输出的方式,以及你的表达去服务的。


255855668.jpgThomas


9

杰克兔:

两位老师都知道类似于荷赛这样的摄影比赛,也有风光类别,他是比较严肃的,并且他更关注人类和社会乃至于世界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甚至他并不把美感作为追求的第一位,但是更多的摄影爱好者选择的却不是这样的。


那么两位老师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待的呢?是否追求更艺术更人文关怀的东西就是更高尚的呢?你们又有怎样的建议呢?


云漫:

确实顶级的风光摄影追求的其实不光只是美感啊,就是要多元化。至少不是这种狭义的风和日丽、日出日落,这种漂亮红山头的美感,这个美是更广义的。对我来说风光摄影表达个人感情可以是平静的,也可以是汹涌澎湃的,有些让你激动的流泪,也有些是让你感动。


对我来说,人文的追求就是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心,为什么把风光摄影跟人文追求对立起来。以前有人说你们风光摄影师整天拍星空,就拍那些星空有什么意思呀,其实我拍的星空真的很少,但是我看到有些话,我有点不懂。康德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在他心中的道德律和头上的璀璨的星空,是他越想越敬畏的事情。


对我来说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号称他是艺术家,号称有人文关怀,可是当他看到璀璨的星空,他心里没有激动,他看到那种大自然美妙的事情,他不感动,他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有人文关怀,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艺术家。


我个人真的不喜欢把这些事对立起来,我还是希望多样化,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不能反对风光摄影,毕竟还有很多人是真正喜欢它的,而且内心深处需要这种和自然界亲近的东西,我们也需要的这样的敬畏。


Thomas:

有人说人文追求更高尚,我其实是不太同意这种看法的,因为我们不光在艺术上有追求,在商业上的发展、技术上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追求的,而且当我们仔细去看整个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其实都是由于生产力的技术发生了突破,才引发人的思维和艺术的表现力产生突破。


我对电影也是这么看的,我不觉得文艺片一定就比商业片要好,如果一个电影市场只有文艺片的话,可能大家都不会去看,这种单一产品的市场是发展不起来的,但如果文艺片的土壤完全消失,满目望去都是商业大片,其实这样的市场也是不健全的,缺少了多样性,也缺少推动未来发展的后劲。


所以说作为一个健全的市场,是需要有文艺、商业、科技等多方面的追求的。比如说文艺片会去探讨一些社会现象,去探索更多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向,而商业片也可以去探索如何在商业化的模式下进一步发掘电影市场的发展潜力。


Thomas:

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无论是在艺术上进行创新,还是说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或者说,在技术上把它(事物)拍得更清晰,更漂亮,更宏大。这样一个不断追求极致、追求创新的过程,我觉得都是同样非常伟大的。


现在摄影的发展,其实很多时候是离不开技术的发展的,我们可能一谈起摄影史,都会先谈起摄影师、摄影艺术家,但其实一些小型相机的发明人,智能手机的发明人,Instagram的创始人,他们对整个摄影史的发展也是有非常重要,甚至举足轻重的影响,我觉得他们也是同样非常伟大的。


我觉得美感并不是摄影的一个唯一衡量标准,摄影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都是一样的,最重要的还是表达主题以及能打动人心。那么具体是要靠美感去打动人心,还是靠直击心灵的震撼,或者故事,甚至是荒诞怪异,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的主题,然后打动我们的内心吧。


Thomas:

其实现在荷赛在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低,荷赛自己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是进入了套路化的窠臼,比如说每年他都是一些政治正确的照片获奖,要么是难民,要么是战乱,要么是恐怖袭击等等,他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所以大家对荷赛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低。


云漫:

荷赛确实套路化太严重了,有段时间几乎全是非洲难民题材获奖,就有人说干脆单独成立一个非洲奖项算了,省的别的题材都获不了奖。


Thomas:

荷赛现在也在寻求突破,今年新设了一些奖项,加入了多媒体互动的奖项,对于荷赛而言,即使追求的是人文性,追求的是一些社会性,但是如果不追求突破,不追求发展的话,你仍然会遇到瓶颈,所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并不是什么人文或者艺术性,更多的是应该去追求某一方向的突破,不要满足于现状,因为时代是一直在改变的,如果停滞不前,就一定会被时代淘汰。


255855669.jpgThomas


10

杰克兔:

那么,摄影以外的东西对你们的作品影响更大还是摄影本身?安塞尔•亚当斯的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这句话你们认同吗?


云漫:

我不知道,好像没法定量。但我还是得引用那句老生常谈: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都会带到摄影里。换句话说,功夫在诗外。


Thomas:

对我而言的话,肯定是摄影之外的东西,比如说徒步、户外以及探索世界的乐趣,带给我的影响更大。

摄影只是我记录和展现我的视角的一种形式。我现在也是在尝试用一些图片文字、以及视频,而不光是平面摄影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去展现我探索旅行的过程,我觉得摄影终究和纸笔一样,它只是一种表达的媒介,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背后的生活,背后的人生,或者说背后的态度吧。

255855670.jpgThomas


11

Thomas:

不知道胡老师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国外的风光摄影的风格会更加多样化一些,比如说魔幻风、梦幻风,还有那种低饱和度的性冷淡风格,也有那种比较追求设计感的极简风,然后有黑白、有写意的,有写实的,还有追求几何结构的,或者说很艺术化、精细化的风光摄影作品。


但是国内的话,现阶段感觉还是那种大场景的魔幻风,或者说小景的创作,风格有一点点单一,我想问胡老师对此是怎么看的。


还有作为摄影爱好者,应该如何去开拓自己的思维,还有就是处在国内的摄影环境中,应该怎样去鼓励多元化以及多样化风格的发展呢?


云漫:

那种长爆的、黑白的、宁静的风光照片,网上是非常非常多的,但都是西方人的东西。当然,我在书上也写过,的确,西方人更重视大场景的写实,类似交响乐这种风格。


而中国这边的风格,可能受中国的音乐、中国的思维影响,就像是以前中国的音乐都是古琴一类的乐器弹奏的,曲子都是单旋律的,很古典、很优雅,所以中国的摄影师更注重意境这方面的美感。


至少我看到的华裔风光摄影,确实有一种一窝蜂的感觉啊,目前全追求那种大广角、魔幻风,或者就是那种长曝光,拍很多所谓的意境片,但是就是没有百花齐放的风格,所以这点我很同意你的观察。


云漫:

我是觉得咱们在国内最需要提倡的是一种多元化的观念和思想,不要一窝蜂。


对待任何一种风格,你都不能一把捧上天或者把他打到地下去。我希望多元化,就像吃菜,整天是青菜、豆腐,你会觉得很寡淡,但是整天是大鱼大肉的话,你也会觉得很腻歪。


一个摄影师可能是一个风格,但是整个社会如果只是一种风格就很可怕了。


云漫:

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去看,不光只是风光摄影的风格,比方说几十年前中国摄影界就是主推风光,其他都不重视,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但是后来突然又变了,好像风光摄影就是见不得人的,包括现在很多摄影界的领导,还是会拼命去贬风光,认为人文至上。其实这都是错误的,你可以想象如果这个世界只有风光摄影,或只有人文摄影,只有某种事情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具体某一种流派其实没有什么对错的。


255855673.jpg云漫


12

Thomas:

我还想问胡老师一个问题,就是胡老师拍风光摄影这么多年,您觉得风光摄影对我们整个社会而言它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一般来说风光摄影更多的可能是跟旅游休闲产业相关,或者跟环保、地理探索相关。那么风光摄影有没有可能在更大的这么一个社会生活空间,对我们的社会产生影响?


我们拍这么多照片,它的价值,或者说对我们的社会的影响和发展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云漫:

我是觉得不需要追求社会价值。


我也在别的研讨会上说过类似的话,我觉得风光摄影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不光只是旅游吧,因为每个人到一定程度总是追求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风光摄影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是要表达出来的。风光摄影不只是照搬或者记录客观世界的东西。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前期要注意角度,注意你的个人的风格,后期的话同样有自己的风格,就是表达你自己创作的欲望和你的感情。


杰克兔:

好,下面请胡老师总结吧! 给我们星粲学院的摄影爱好者们,简短的建议,比如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天天都有火烧云拍哈哈。


云漫:

好吧,我希望广大的摄影爱好者,不管你是初学者也好,或者是已经资深的风光摄影师也好,都能够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去学习新的思想、新的概念、新的技术,可以去不断的提高自己。


同时呢,也可以永远保持一种童心,一种纯真的东西,也不要追求太多功利,虽然功利本身也没什么错,但是不能让追名逐利影响你在摄影艺术方面的那个进步。


而且我们需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不管是你喜欢的东西,还是不喜欢的东西,因为所有的风格、所有的题材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55855674.jpg云漫


参与公开课

与老师更多交流

云漫老师公开课: 极致风光摄影

(点击下图 了解详情)

255855496.jpg



Thomas老师公开课:星空激光摄影

(点击下图 了解详情)

255855497.jpg


255855495.jpg


255855498.jpg